好的,這就為您提供該段英文文字的中文翻譯、深入探討與總結。

中文翻譯

房間曲線目標 (Room curve targets)

我們時不時應該回顧一下關於房間曲線、目標曲線等方面的知識。

近 50 年的雙盲聽測令人信服地表明,聽眾喜歡那些具備平坦、滑順的無響室軸向 (on-axis) 和聆聽窗口 (listening-window) 頻率響應的揚聲器。那些指向性 (directivity) 變化平滑或相對恆定的揚聲器表現最佳。當這類揚聲器在典型的反射聆聽室中測量時,所得到的穩態房間曲線會呈現出平滑的向下傾斜。這是由標準揚聲器的頻率相關指向性所引起的——它們在低音頻率是全指向性的,隨著頻率升高而逐漸變得更具指向性。因此,低頻輻射到房間的能量比高頻多。錐盆/球頂揚聲器 (Cone/dome loudspeakers) 的指向性指數 (DI) 傾向於隨頻率溫和上升,而設計良好的號角揚聲器(如 M2)在其工作頻率範圍內則表現出相當恆定的指向性指數。沒有證據表明哪一種更具優勢——兩者都受到聽眾的高度評價。

我書中第三版的圖 12.4 展示了使用多款備受高度評價的揚聲器作為參考,穩態「房間曲線」的演變過程。這些樣本包括了數款錐盆/球頂產品以及錐盆/號角組合的 M2。結果是一系列高度集中的房間曲線,從中可以輕易確定一條平均曲線。它是一條溫和向下傾斜的線,在 2 kHz 附近有一個輕微的凹陷——這是低音/中音單元與高音單元分頻點處幾乎普遍存在的指向性不連續所導致的後果。我冒昧地移除了那個小凹陷,創建了一條我附上的「理想化」房間曲線。這個小凹陷不應該被等化器 (EQ) 校正,因為這樣做會改變感知上佔主導地位的直達聲。

必須注意的是,這條房間曲線是那些主觀評價很高的揚聲器 自然產生 的結果。它可以透過全面的無響室數據(Spinorama 圖中的「早期反射曲線」)來預測。如果你在你的房間裡測得這樣一條曲線,你可以為自己選擇了優秀的揚聲器而自豪。如果不是,那很可能是你的揚聲器存在頻率響應或指向性的不規則性。等化器可以處理頻率響應的問題,但無法修復指向性的問題。考慮換用更好的揚聲器吧。將有缺陷的揚聲器透過等化器調整去匹配這條房間曲線,並不能保證任何聲音品質方面的改善。

當我們談論「平坦」的頻率響應時,我們應該指的是無響室軸向或聆聽窗口的數據,而不是穩態的房間曲線。一條平坦的房間曲線聽起來會太亮 (too bright)。

結論:評估潛在聲音品質所需的證據在於全面的無響室數據,而不是穩態房間曲線。書裡有詳細說明。

這條曲線在低頻部分被截斷了,因為實際環境 (in-situ) 的低頻表現主要由房間本身決定,包括揚聲器和聽眾的位置。透過使用多個超低音揚聲器,有可能在多個聆聽位置實現相對平滑的極低頻響應——參見我書中的第 8 章和第 9 章。否則,很可能會出現強烈的峰值 (peaks) 和谷值 (dips)。峰值可以透過等化器衰減,但狹窄的谷值應該不予理會——幸運的是,它們很難被聽到:聲音的缺失不如聲音的過量那麼明顯。一旦曲線被平滑化處理後,接下來要決定的是低音的目標應該是什麼。經驗表明,並不存在一個適用於所有情況的標準。音樂錄音的低音電平可能差異巨大,尤其是較老的錄音——這就是書中討論的「混淆圈 (circle of confusion)」。現代電影的低音差異較小,但音樂會錄音則表現出廣泛的變化。結果就是,我們需要一個低音音調控制器 (bass tone control),並且最終的設定可能需要根據所聽的內容以及個人偏好而變化。總的來說,低音過多是一個「可原諒的錯誤」,但低音太少則令人不悅。

深入探討與總結

這段文字的核心觀點圍繞著如何正確理解和應用「房間曲線」這個概念,強調了揚聲器本身的無響性能是決定音質的關鍵,而非房間曲線本身。以下是幾個關鍵點的深入探討:

  1. 聽眾偏好與理想揚聲器特性:
  1. 房間曲線的自然形成:
  1. 「理想化」房間曲線的意義與誤區:
  1. 評估音質的真正依據:
  1. 低頻的特殊性與處理:

總結:

這段文字強調,追求高品質的聲音重現,重點應該放在選擇本身性能優異的揚聲器,即那些擁有平直無響頻率響應和良好指向性控制的產品。房間曲線是這些優質揚聲器在實際房間中聲學表現的自然結果,而不是一個需要透過 EQ 強行達成的目標。評估揚聲器應依賴無響數據。對於房間帶來的低頻問題,需要理解其成因(房間模式、位置),並採取針對性措施(多超低音、EQ 衰減峰值),同時保留對低音量感進行主觀調整的彈性。盲目地將任何揚聲器 EQ 成某個「理想房間曲線」並不能保證好聲音,甚至可能適得其反。